我們將使用cookie等資訊來優化您的體驗,繼續瀏覽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欲瞭解詳細內容,請詳閱
隱私權保護政策
×
法鼓文理學院
學校首頁
Language
繁體中文
English
首頁
學報
簡介
學報
第21~30期
第11~20期
第1~10期
投稿須知
徵文稿約
撰稿格式
表格下載
訂閱申請
叢書
簡介
叢書
論叢
譯叢
特叢
e叢
e叢下載
投稿須知
叢書出版作業實施要點
表格下載
校刊
2021~2025年
2016~2020年
2011~2015年
2005~2010年
訂閱申請
關於我們
組織成員
學術出版委員會
學術出版委員會設置要點
聯絡我們
免責聲明
使用條款
隱私權保護政策
學報
首頁
學報
第21~30期
第21~30期
第27期
全選
書目匯出
專刊導言
二十世紀初期至中期佛教現代化在臺灣的發展——哲學、歷史與文化
嚴瑋泓
著
專刊導言
日本禪學的近代化與臺灣佛教──以忽滑谷快天與井上秀天為中心
The Modernization of Japanese Zen and Taiwanese Buddhism ─ The Cases of Nukariya Kaiten and Inoue Shuten
廖欽彬譯/石井公成
著
武士的宗教
駒澤大學
忽滑谷快天
井上秀天
曾景來
日本禪學的近代化與臺灣佛教──以忽滑谷快天與井上秀天為中心
曾景來的宗教哲學──近代日本佛教研究與佛陀觀
Zeng Jing-lai’s Philosophy of Religion ─ Contemporary Japanese Buddhist Studies and the Concept of “Buddha”
廖欽彬
著
宗教哲學
近代日本佛教
佛陀觀
原始佛教
曾景來
曾景來的宗教哲學──近代日本佛教研究與佛陀觀
試探臺灣日治時期之「宗教批判」──以曾景來為例的審視與反思
“Religious Criticism” in Taiwan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Period ─ A Case Study on Zeng Jing-lai
林建德
著
宗教批判
佛教現代化
皇民化
曾景來
印順法師
試探臺灣日治時期之「宗教批判」──以曾景來為例的審視與反思
臺灣殖民時期「佛教教化」與「迷信陋習」改革 的推動─以曾景來(1902-1977)為中心
“Buddhist Civilization” and “Superstition Reform Movement” during the Colonial Period in Taiwan ─ The Case of Zeng Jing-lai (1902-1977)
闞正宗
著
殖民地
迷信
皇民化運動
臺灣
曾景來
臺灣殖民時期「佛教教化」與「迷信陋習」改革 的推動─以曾景來(1902-1977)為中心
戰後初期臺灣佛教勢力的競合──以玄奘靈骨來臺為例
Xuanzang’s Bones in Taiwan ─ The Buddhist Community in Postwar Taiwan
林韻柔
著
玄奘靈骨
中國佛教會
臺灣佛教
戰後初期臺灣佛教勢力的競合──以玄奘靈骨來臺為例
第26期
僧肇《肇論》文字般若化 ──以「自虛」、「參玄」、「寂用」、 「會萬物以成己者」為焦點
Stylistic Means of Conveying Prajñā in Seng-zhao’s Zhao Lun ─ Focusing on Concepts of “Self Empty”,
“Investigating Mystery”, “Depolarization and Benevolence” and “Self and All Things Arising from Conditioned
Causation”
蘇美文
著
僧肇
肇論
格義佛教
石頭希遷
默照禪
僧肇《肇論》文字般若化 ──以「自虛」、「參玄」、「寂用」、 「會萬物以成己者」為焦點
杜順初祖說的考察
Investigating the Question of Master Dushun’s Status as the First Huayan Patriarch
平燕紅
著
華嚴宗
杜順
智正
初祖
正統性
杜順初祖說的考察
印順法師對陽明學說的評論
Master Yin Shun’s Comments on Yangming’s Philosophy
黃文樹
著
印順法師
良知學說
人乘善法
王陽明
印順法師對陽明學說的評論
親鸞の仏道観―大乗仏教としての浄土真宗―
Shinran’s Buddhology-The Mahāyāna School of Jōdo Shinshū
河智義邦
著
親鸞
浄土真宗
大乗仏道
他力
凡夫
親鸞の仏道観―大乗仏教としての浄土真宗―
第25期
《瑜伽師地論》與《清淨道論》之「所緣/業處」 ──聚焦論述其理論架構與教學特色
A discussion on “objects of meditation” and “meditation subjects” in the Yogācārabhūmi-śāstra and Visuddhimagga-focusing on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key concepts in both treatises
釋昭慧
著
所緣
業處
四種所緣境事
四種道理
止觀
《瑜伽師地論》與《清淨道論》之「所緣/業處」 ──聚焦論述其理論架構與教學特色
「處」義探源─以初期佛教文獻為中心
Exploring the Meaning of āyatana in Early Buddhist Literature
劉勁松
著
處
佛教名相
因緣法
初期佛教
「處」義探源─以初期佛教文獻為中心
從四禪禪法中的尋伺功能來探析 天台止觀的學術性格──以通明禪為例
A discussion of the scholastic character of Tiantai zhiguan in relation to the function of vitarka/vitakka and vicāra in the four dhyāna-s-taking tongmin chan as an example
廖永賢
著
通明禪
四禪
覺觀
繫心所緣
止觀實踐
從四禪禪法中的尋伺功能來探析 天台止觀的學術性格──以通明禪為例
第24期
《法句經》(T210)的初譯偈頌與後譯偈頌
Early and Late Translations in the Faju Jing (T210)
蘇錦坤
著
初譯偈頌
後譯偈頌
偈頌誤譯
法句經
偈頌分章
《法句經》(T210)的初譯偈頌與後譯偈頌
圜悟克勤之公案教學-女眾參禪之案例分析
Yuanwu Keqin's Chan Praxis -Teaching for Women
吳芬錦
著
圜悟克勤
女性佛教
宋代禪
公案禪
話頭禪
圜悟克勤之公案教學-女眾參禪之案例分析
故事創傷敘事的解構與療癒-以《經律異相》為例
Deconstruction of Trauma Narratives and Healing in the Stories from the Jing Lu Yi Xiang
簡意娟
著
經律異相
佛經故事
心理創傷
敘事治療
佛教文學
故事創傷敘事的解構與療癒-以《經律異相》為例
第23期
大正藏本〈諸經要抄〉與《七祖法寶記》
The Zhujingyaochao and the Qizufabaoji from the Taishō Shinshū Daizōkyō
鄧星亮
著
諸經要抄
正名
七祖法寶記
解題
大正藏本〈諸經要抄〉與《七祖法寶記》
《達磨胎息論》諸本的成立—以敦煌本為中心
The Damo Taixi Lun: A Study of the Dunhuang Texts
曹凌
著
達磨胎息論
胎息法
內丹
達摩
《達磨胎息論》諸本的成立—以敦煌本為中心
早期禪宗秘傳觀念研究
The Concept of Secret Transmission in Early Chan Buddhism
白照傑
著
禪宗
秘傳
歷史撰述
早期禪宗秘傳觀念研究
第22期
「如何觀看眾生」的佛法教學──以吉藏《維摩詰所說經》疏義為主要論據
The Buddhist Teaching on “How to View Sentient Beings”– Based Primarily on Jizang’s Explanation of the Vimalakīrti Sutra
陳平坤
著
眾生
如幻
中道
正觀
無住
「如何觀看眾生」的佛法教學──以吉藏《維摩詰所說經》疏義為主要論據
Epistemology of the “Six Causes” (六因) in Medieval Chinese Buddhist Logic Based on Kuiji’s Commentary
窺基注疏中「六因」的知識論探討
Weijen Teng
著
Buddhist logic
Kuiji
Pramāṇasamuccaya
Nyāyamukha
epistemology
Epistemology of the “Six Causes” (六因) in Medieval Chinese Buddhist Logic Based on Kuiji’s Commentary
A Translation of the Quotations in Śamathadeva’s Abhidharmakośopāyikā-ṭīkā Parallel to Chinese Saṃyukta-ā...
安止天所著《俱舍論註雜錄》 (Abhidharmakośopāyikā-ṭīkā)中對應漢譯《雜阿含經》第231、238、240、245、252及255經之譯註
Bhikkhunī Dhammadinnā
著
Saḷāyatana-saṃyutta
Saṃyutta-nikāya
Abhidharmakośopāyikā-ṭīkā
Śamathadeva
Saṃyukta-āgama
A Translation of the Quotations in Śamathadeva’s Abhidharmakośopāyikā-ṭīkā Parallel to Chinese Saṃyukta-ā...
第21期
The Self-Imposed Textual Organization (Kepan 科判) of the Qixinlun: Some Major Forms and a Few Possible Pro...
《大乘起信論》科判研究
Tao Jin
著
Awakening of Faith in Mahāyāna (Qixinlun)
kepan
textual organization
explicit kepan
implicit kepan
The Self-Imposed Textual Organization (Kepan 科判) of the Qixinlun: Some Major Forms and a Few Possible Pro...
《大方廣佛華嚴經》的時空哲學
The Philosophy of Time and Space in the Avataṃsaka-sūtra
蔡耀明
著
大方廣佛華嚴經
時間
空間
時空哲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的時空哲學
中華念佛禪教及其修學義理──念佛禪法的安心學理
Chinese Nianfo Chan Teachings and Their Theories on Practice: Pacifying the Mind in the Nianfo Chan
陳平坤
著
安心
無念
無相
無住
念佛禪
中華念佛禪教及其修學義理──念佛禪法的安心學理
試論聖嚴法師對「空性」與「佛性」之詮解與貫通
Ven. Sheng-Yen’s Exposition and Integration of the Concepts of Śūnyatā and Buddhatā
林建德
著
佛性
空性
太虛
印順
牟宗三
聖嚴
試論聖嚴法師對「空性」與「佛性」之詮解與貫通
Language
繁體中文
English
首頁
學報
簡介
學報
第21~30期
第11~20期
第1~10期
投稿須知
徵文稿約
撰稿格式
表格下載
訂閱申請
叢書
簡介
叢書
論叢
譯叢
特叢
e叢
e叢下載
投稿須知
叢書出版作業實施要點
表格下載
校刊
2021~2025年
2016~2020年
2011~2015年
2005~2010年
訂閱申請
關於我們
組織成員
學術出版委員會
學術出版委員會設置要點
聯絡我們
免責聲明
使用條款
隱私權保護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