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經》(T210)的初譯偈頌與後譯偈頌
Early and Late Translations in the Faju Jing (T210)
蘇錦坤

 
  近代學者對T210《法句經》源頭文本(source text)所隸屬的「部派」有諸多探討,例如印順法師、黃懺華、魏查理(Charles Willemen)等數位學者認為「初譯」即「核心26品」,其源頭文本為巴利《法句經》;呂澂則主張其出自「化地末宗」,或者如法光法師(Bhikkhu Dhammajoti)持保留態度,認為「『核心26品』中至少有些偈頌不是出自巴利《法句經》,而且有些偈頌的譯詞顯示其印度語系文本(Indic text)的語言可能既不是巴利(Pāli),也不是梵文(Sanskrit)」。屈大成則主張:「初譯出自赤銅鍱部或法藏部或化地部。……全本為赤銅鍱部併合有部。」但是,支謙〈《法句經》序〉描述《法句經》(T210)經由「初譯」、「後譯」及「編訂」三個步驟而成。如果未能辨識出「初譯偈頌」與「後譯偈頌」,並就兩組的特性深入探討,就無法解答諸如「隸屬的部派」、「源頭文本的語言」、「重譯偈頌」、「不同語言版本的系譜關係」等等議題,因此應先探索此一辨識方法。本文提出「梵巴偈頌的分章差異」、「梵巴偈頌的用字差異與對單字的詮釋差異」、「誤譯的偈頌」、「重譯偈頌」與「核心26品的後綴偈頌」等五種方法來辨識前譯與後譯偈頌,希望能夠藉此作為討論平台,以激發其他辨識方法的增補或評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