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格式

一、基本格式:
(一)中、英文論文依下列撰稿格式,日文論文依日文佛學學術研究之慣用格式。 
(二)請附上中(日)、英文對照的題目。 
(三)摘要:請附中(日)、英文摘要。中文摘要約 500 字, 英文摘要本學報保留修訂權。 
(四)關鍵詞:請附中(日)、英文關鍵詞 2-5 個。 
(五)目次:請附上目次,中(日)文標題層次體例請照 一、 (一)1. (1) 依序論述;英文標題請照 I. 1. (1) A. (A) a. (a) 依序論述。 
(六)中日文論文字數以 1萬至3萬字為宜(指字數,非字元數,含註腳,不含引用書目);英文論文字數以8千至1萬5千字為宜。 
(七)註腳:正文中的註腳號碼以阿拉伯數字表示,後空一格。 題目、摘要頁請勿加註腳,註腳請由內文頁開始,以隨 頁註方式表示,一律置於每頁的下方。
(八)僅正文可採用如下之社會科學方式註解,註腳格式則請參閱三、隨頁註腳格式。
           (釋印順,1981: 109)或 釋印順(1981: 109)
            (Geiger, 1912: 146) or Geiger (1912: 146)
(九)引用書目:文末所列出之引用書目,必須與本文中註腳 所引用之書目相符。

二、標點符號用法:
(一)引用之書名及學報名:中、日文以《 》表示,英文以 斜體字表示。
(二)章名、論文名:中、日文以〈 〉表示,英文以正體字, 但加 “ ” 表示。
(三)專有名詞及引文:中、日文以「 」,英文以 “ ” 表 示。
(四)獨立引文:內縮 2 格,成一獨立方塊,引文文字請一律 使用標楷體與新式標點。
(五)中英紀元年代請以阿拉伯數字書寫。

三、隨頁註腳格式:
(一)引用紙本藏經,可採中文或代碼方式敘述;引用CBETA電子佛典集成,則請用代碼方式,並註明CBETA,例如:
《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冊 10,第 279 號,頁 299 中 16。
《大方廣佛華嚴經》,T10, no. 279, p. 299b16。
《大方廣佛華嚴經》,CBETA, T10, no. 279, p. 299b16。

(二)首次引用之書目資料請依下列各類範例註明全名及出版資訊。

(三)引用專書,例如:
李志夫,《摩訶止觀之研究》,臺北:法鼓文化,2001 年,頁 150-151。
William F. Powell, The Record of Tung-Shan,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6, pp. 1-20.

(四)引用專書論文,例如:
柯嘉豪,〈關於佛教漢化的省思〉,林富士編輯,《中國史新論:宗教史分冊》,臺北:聯經出版,2010年,頁 259。
Peter N. Gregory, “The Vitality of Buddhism in the Sung,” in Buddhism in the Sung, edited by Peter N. Gregory and Daniel A. Getz Jr.,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9, p. 111.

(五)引用期刊論文,例如:
黃啟江,〈張商英護法的歷史意義〉,《中華佛學學報》 9,1996 年,頁 123。
Yün-hua Jan, “A Study of Ta-ch’eng ch’an-men yao-lu: Its Significance and Problems,” Chinese Studies 8, 1986, p. 533.

(六)引用學位論文,例如:
陳平坤,《僧肇與吉藏的實相哲學》,臺灣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2010 年,頁 19。
Herbert D. Safford, Directors and Deans in Concert and Conflict: A Discursive and Typological Analysis of Small College Libraries, Ph.D. diss., University of Columbia, 1988, p. 28.

(七)引用譯著,例如:
托妮.伯恩哈德著,賴隆彥譯,《佛法陪我走過病痛》, 臺北:商周出版,2011 年,頁 32。
Gabriel Naude, Advice on Establishing a Library, translated by Archer Taylor,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50, p. 10.

(八)引用網頁,例如:
中華文明之時空基礎架構,http://ccts.sinica.edu.tw/index. php?lang=zh-tw (2008/5/28)
Chinese Civilization in Time and Space, http://ccts.sinica. edu.tw/intro.php?lang=en (2008/5/28)

(九)引用具有數位物件識別碼(DOI)的資料,請依上述各 類範例撰寫,最後再加註 DOI,例如:
李富華,〈佛教典籍的傳譯與中國佛教宗派〉,《中華佛學學報》12,1999年,頁 99,DOI: 10.6986/CHBJ.199907. 0096。
John Powers, “Why Practicing Virtue is Better than Working Out: Bodies and Ethics in Indian Buddhism,” Chung-Hwa Buddhist Journal 22, 2009, p. 129, DOI: 10.6986/CHBJ.200907.0125.

(十)同一書目首次引用時依上述格式,再次徵引請採簡略方式,省略出版資訊,例如:
李志夫,《摩訶止觀之研究》,頁 150-151。
William F. Powell, The Record of Tung-Shan, pp. 1-20.

四、引用書目格式:
(一)中、日文專書與期刊依作者姓名或編輯單位之筆劃排序,西文依字母順序排序,網路資源亦依筆劃或字母順序列於最後。
(二)同一作者文獻,依出版年代排序。同一作者同一年有數項著作時,再以 a、b、c……順序排列。
(三)引用藏經,可採中文、CBETA 或代碼方式敘述,各部佛典依經號排序,例如:
《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冊 10,第 279 號。
《大方廣佛華嚴經》,CBETA, T10, no. 279。
《大方廣佛華嚴經》,T10, no. 279。

(四)古籍,例如: 
《隋書》,〔唐〕魏徵、令狐德棻。北京:中華書局, 1973 年。

(五)專書,例如:
萬金川(1998)。《中觀思想講錄》。嘉義:香光書鄉。
Powell, William F. 1986. The Record of Tung-shan.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六)專書論文,例如:
柯嘉豪(2010)。〈關於佛教漢化的省思〉,林富士編輯,《中國史新論:宗教史分冊》。臺北:聯經 出版,頁 259-273。
Gregory, Peter N. 1999. “The Vitality of Buddhism in the Sung,” in Buddhism in the Sung, edited by Peter N. Gregory and Daniel A. Getz Jr.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pp. 259-273.

(七)期刊論文,例如:
黃啟江(1996)。〈張商英護法的歷史意義〉,《中華佛學學報》9,頁 23-166。
Jan, Yün-hua. 1986. “A Study of Ta-ch’eng ch’an-men yao-lu: Its Significance and Problems,” Chinese Studies 8, pp. 533-547.

(八)學位論文,例如:
陳平坤(2010)。《僧肇與吉藏的實相哲學》,臺灣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
Safford, Herbert D. 1988. Directors and Deans in Concert and Conflict: A Discursive and Typological Analysis of Small College Libraries, Ph.D. diss., University of  Columbia.

(九)譯著,例如:
托妮.伯恩哈德著,賴隆彥譯(2011)。《佛法陪我走過病痛》。臺北:商周出版。
Naude, Gabriel. 1950. Advice on Establishing a Library, translated by Archer Taylor.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十)網頁,例如:
中 華 文 明之 時空 基 礎 架構 , http://ccts.sinica.edu.tw/ index.php?lang=zh-tw (2008/05/28)
Chinese Civilization in Time and Space, http://ccts.sinica. edu.tw/intro.php?lang=en (2008/05/28)

(十一)引用具有數位物件識別碼(DOI)的資料,請依上述各類範例撰寫,最後再加註 DOI,例如:
李富華(1999)。〈佛教典籍的傳譯與中國佛教宗派〉, 《中華佛學學報》12,頁 96-112,DOI: 10.6986/ CHBJ.199907.0096。
Powers, John. 2009. “Why Practicing Virtue is Better than Working Out: Bodies and Ethics in Indian Buddhism,” Chung-Hwa Buddhist Journal 22, pp. 125-152, DOI: 10.6986/CHBJ.200907.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