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將使用cookie等資訊來優化您的體驗,繼續瀏覽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欲瞭解詳細內容,請詳閱
隱私權保護政策
×
法鼓文理學院
回首頁
聯絡我們
法鼓文理學院
Language
繁體中文
English
回首頁
法鼓文理學院
最新消息
法鼓佛學學報
簡介
法鼓佛學學報
第31~40期 (2022~ )
第21~30期 (2017~2022)
第11~20期 (2012~2017)
第 1~10期 (2007~2012)
投稿須知
徵文稿約 ‧ 撰稿格式 ‧ 表格下載
訂閱申請
心靈環保學報
簡介
各期目錄
第 1~10期 (2023~ )
投稿須知
徵文稿約 ‧ 撰稿格式 ‧ 表格下載
訂閱申請
叢書
簡介
叢書
論叢
譯叢
特叢
e叢
投稿須知
校刊
2021~2025年
2016~2020年
2011~2015年
2005~2010年
訂閱申請
關於我們
法令規章
學術出版組成員
法鼓文理學院學術出版委員會成員
《法鼓佛學學報》編輯委員會成員
《心靈環保學報》編輯委員會成員
聯絡我們
免責聲明
使用條款
隱私權保護政策
法鼓佛學學報
首頁
法鼓佛學學報
第21~30期 (2017~2022)
書目匯出
「如何觀看眾生」的佛法教學──以吉藏《維摩詰所說經》疏義為主要論據
The Buddhist Teaching on “How to View Sentient Beings”– Based Primarily on Jizang’s Explanation of the Vimalakīrti Sutra
陳平坤
眾生
如幻
中道
正觀
無住
「如何觀看眾生」的佛法教學──以吉藏《維摩詰所說經》疏義為主要論據
Epistemology of the “Six Causes” (六因) in Medieval Chinese Buddhist Logic Based on Kuiji’s Commentary
窺基注疏中「六因」的知識論探討
Weijen Teng (鄧偉仁)
Buddhist logic
Kuiji
Pramāṇasamuccaya
Nyāyamukha
epistemology
Epistemology of the “Six Causes” (六因) in Medieval Chinese Buddhist Logic Based on Kuiji’s Commentary
A Translation of the Quotations in Śamathadeva’s Abhidharmakośopāyikā-ṭīkā Parallel to Chinese Saṃyukta-ā...
安止天所著《俱舍論註雜錄》 (Abhidharmakośopāyikā-ṭīkā)中對應漢譯《雜阿含經》第231、238、240、245、252及255經之譯註
Bhikkhunī Dhammadinnā (法施比丘尼)
Saḷāyatana-saṃyutta
Saṃyutta-nikāya
Abhidharmakośopāyikā-ṭīkā
Śamathadeva
Saṃyukta-āgama
A Translation of the Quotations in Śamathadeva’s Abhidharmakośopāyikā-ṭīkā Parallel to Chinese Saṃyukta-ā...
Language
繁體中文
English
回首頁
法鼓文理學院
最新消息
法鼓佛學學報
簡介
法鼓佛學學報
第31~40期 (2022~ )
第21~30期 (2017~2022)
第11~20期 (2012~2017)
第 1~10期 (2007~2012)
投稿須知
徵文稿約 ‧ 撰稿格式 ‧ 表格下載
訂閱申請
心靈環保學報
簡介
各期目錄
第 1~10期 (2023~ )
投稿須知
徵文稿約 ‧ 撰稿格式 ‧ 表格下載
訂閱申請
叢書
簡介
叢書
論叢
譯叢
特叢
e叢
投稿須知
校刊
2021~2025年
2016~2020年
2011~2015年
2005~2010年
訂閱申請
關於我們
法令規章
學術出版組成員
法鼓文理學院學術出版委員會成員
《法鼓佛學學報》編輯委員會成員
《心靈環保學報》編輯委員會成員
聯絡我們
免責聲明
使用條款
隱私權保護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