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寺廟志數位典藏系統之建置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Archive of Chinese Buddhist Temple Gazetteers
洪振洲
 
  佛教於東漢時始傳入中國本土,歷經兩千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中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於此長達千年的時間內,佛教歷經多次的興衰與各分支宗派的開展與合流,期間所出現的高僧大德、於各地所建立的佛寺塔院與相關的佛教活動,可說是不可勝數。對於如此豐富的文化活動,官方正史的記載並不夠詳實,導致研究者多半仍需借助佛教典籍中紀錄來還原當時的真實情形。於16世紀至20世紀之間,由於佛法的興盛加上大量居士的護持,促使私版藏經的刊刻成為一件可實現的理想。在此一條件的協助之下,產生了大量佛教寺廟史志型態的書籍,也就是一般通稱的佛寺志。佛寺志的內容有別於一般的論述性文體,而是將各地蒐集 相關於該佛寺的相關著作,統整編輯而成的合集作品。雖然這些佛寺志並非原創作品,但反而更能代表各時代關於該佛寺的文獻史料紀錄,也因此佛寺志反而成為研究晚期中國佛教發展的重要參考資料來源。而這些巨量的佛寺志書籍,於近代匯集成兩部叢書,分別是於1980-1985年間由杜潔祥主編之《中國佛寺史志彙刊》,此部叢書共有110冊,前後共分三輯,由台北明文書局與丹青圖書發行。而另一部是:2005年由張智主編,杭州廣陵書社出版的《中國佛寺志叢刊》,內容共130冊。為使此兩部具有高度宗教與歷史研究價值之典籍能廣泛為世人所知與利用,並達到永久典藏之目的,於西元2007年,法鼓佛教學院圖書資訊館啟動「中國佛教寺廟志數位典藏」的專案計畫。專案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將此兩部叢書的內容,進行高品質之全文數位化處理,並藉由數位媒體的便利性,公開為世人所用。本文之目的即以為介紹專案數位化之過程、處理方式、介面之功能與未來可能的應用與發展。讓相關人士於使用此一數位典藏內容時,更能清楚其各方向的面貌,或於其他數位專案能吸取本專案之經驗,作為開發時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