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肇《肇論》文字般若化 ──以「自虛」、「參玄」、「寂用」、 「會萬物以成己者」為焦點
Stylistic Means of Conveying Prajñā in Seng-zhao’s Zhao Lun ─ Focusing on Concepts of “Self Empty”,
“Investigating Mystery”, “Depolarization and Benevolence” and “Self and All Things Arising from Conditioned
Causation”
蘇美文
 
     
        僧肇《肇論》一出,格義佛教正式退場,從印度、西域來的佛法,真正能以中文完整表達,讓漢語世界順接佛法教義,依文所顯的道可以無誤,載道所轉的文可以活用,啟發以中文論述佛法,漢傳佛教於焉能立地展開。
        僧肇善用時人熟悉的老莊道家玄語,出入其中,卻也能脫化而出,被其師鳩摩羅什讚為:「吾解不謝子,辭當相挹」。其文字精確達雅,環環相扣,常常文字一翻,意義迥然拔高,不僅跳脫老莊,契合般若思想,更是文道符應,活用中文,因此無形中具足了實踐的力道。而這樣的文道典範與運用,可謂文字般若化,其對後代漢傳佛教有很好的啟發與承接。尤其具實踐力道的文字,為禪門多所運用,啟發禪師們的教化風格、銘記詩偈、機鋒對話、智境相融的境界語等。
        僧肇之所以能用中文自在論述佛法,與佛法的語言文字觀有關,故本文先探究佛法與僧肇的名實觀,再具體舉僧肇《肇論》中代表性的語詞,探討它們如何被僧肇運用而般若化,如何被後來修行者所承接。由此更確切了解僧肇《肇論》的位置與價值。
        本文選擇四種相關語詞,一個精確文字的精神來探討,分別是:1. 當下雙遣:「自虛」、「即」。2. 轉換道家印記:「參玄」。3. 擇新詞以明:「虛照」、「寂用」、「寂、照」、「默照」。4. 觸事即真:「會萬物以成己者,其唯聖人乎」。5. 文道符應、文道般若的語言精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