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異生能否斷煩惱,以及聖者是否也可以同異生,依世俗道(laukikamārga)斷煩惱,部派之間有不同的見解。本稿試著從世俗道斷惑說之實證與理證,聖者與異生的世俗道斷惑之別,「遍知」(parijñā)的成立,及斷惑與「擇滅」(pratisaṃkhyā-nirodha)的關係,究探說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in)的世俗道斷惑論。
內文從「超越證」之實,證明世俗道斷惑之可能性,並從依定斷惑之理論,說明世俗道中唯有「未至定」(anāgamya-samādhi)能夠斷自、下地煩惱。進而說明世俗道斷惑的制限性及聖者修無漏道的必要性,其次再討論聖者和異生依世俗道斷惑的差異性。接著從「遍知」的成立來論證世俗道斷惑說的可能性;最後從「擇滅」的觀點來檢證世俗道斷惑說的確實性。
在斷惑理論中,有部主張「斷惑從所緣」(所緣斷,ālambana-prahāṇa)。又,基於「諸惑無再斷,離繫有重得」之理,不論是異生或是聖者,依世俗道斷惑,當其成就三果聖人時,皆捨先前所證有漏「離繫得」(visaṃyogaprāpti),重證無漏「離繫得」;最後依盡智(kṣaya-jñāna)證得四果阿羅漢時,總集諸斷,證得一味的「離繫得」(「擇滅」);同時透過心不相應行法──「得」(prāpti)的施設安立,善巧地解決了聖者和異生同證「擇滅」的難題,貫通有部世俗道斷惑說。
在斷惑理論中,有部主張「斷惑從所緣」(所緣斷,ālambana-prahāṇa)。又,基於「諸惑無再斷,離繫有重得」之理,不論是異生或是聖者,依世俗道斷惑,當其成就三果聖人時,皆捨先前所證有漏「離繫得」(visaṃyogaprāpti),重證無漏「離繫得」;最後依盡智(kṣaya-jñāna)證得四果阿羅漢時,總集諸斷,證得一味的「離繫得」(「擇滅」);同時透過心不相應行法──「得」(prāpti)的施設安立,善巧地解決了聖者和異生同證「擇滅」的難題,貫通有部世俗道斷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