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論述的行文,由如下的九節串連而成。第一節,「緒論」,開門見山,帶出研究主題,並且逐一交代論文初步的構想與輪廓。第二節,總述《入楞伽經》的要義,藉以襯托論述的背景,並且提供義理上較為完整的構圖。第三節,探討《入楞伽經》之所以論及心身課題的緣由,藉以理解心身課題何以成為《入楞伽經》教學的焦點之一。第四節,從消極面的障礙排除和積極面的能力開展,說明《入楞伽經》心身論議的特色,藉以充當接下來的論述的參考框架。第五節,排除「隨言取義」,也就是不輕易把使用語詞說成的心態和身體認定為全然在映現實相。第六節,不聽任「心身分別想」混淆諸法實相,也就是嚴加把關分別式認知的投射在塑造心態和身體的分別所添加出來的設置。第七節,排除「身見」,也就是不停滯於身體在任何項目、層面、或段落的認定。第八節,排除「心見」,也就是不停滯於心態在任何項目、層面、或段落的認定。總括闡明在心身課題障礙排除的一面之後,第九節,「結論與展望」,總結本文的要點,並且展望後續相關的探討。
在論述的行文,由如下的九節串連而成。第一節,「緒論」,開門見山,帶出研究主題,並且逐一交代論文初步的構想與輪廓。第二節,總述《入楞伽經》的要義,藉以襯托論述的背景,並且提供義理上較為完整的構圖。第三節,探討《入楞伽經》之所以論及心身課題的緣由,藉以理解心身課題何以成為《入楞伽經》教學的焦點之一。第四節,從消極面的障礙排除和積極面的能力開展,說明《入楞伽經》心身論議的特色,藉以充當接下來的論述的參考框架。第五節,排除「隨言取義」,也就是不輕易把使用語詞說成的心態和身體認定為全然在映現實相。第六節,不聽任「心身分別想」混淆諸法實相,也就是嚴加把關分別式認知的投射在塑造心態和身體的分別所添加出來的設置。第七節,排除「身見」,也就是不停滯於身體在任何項目、層面、或段落的認定。第八節,排除「心見」,也就是不停滯於心態在任何項目、層面、或段落的認定。總括闡明在心身課題障礙排除的一面之後,第九節,「結論與展望」,總結本文的要點,並且展望後續相關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