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與蕅益智旭《大學》功夫論之研究
A Study in Interpretation by Wang Yangming (王陽明) and Ouyi Zhixu (蕅益智旭) of the Theory of Practice in the Great Learning
王和群

  唐宋以來「三教合一」的文化現象逐漸成為潮流,至明代達到高峰。凡異文化之交融或會通,必有其困難處。以儒、釋二家為例,其最大差異乃在於世界觀(儒家重道德實體義,佛教重緣起性空)與終極境界(儒以成聖人,釋以成佛)的不同。因此儒佛的會通不論是援儒入佛或是援佛入儒,多半從心性修養的功夫處著手。本文欲就王陽明與蕅益智旭針對《大學》「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功夫的詮釋,辯證儒佛功夫論的同異處及其文化意涵。
  從陽明與智旭對《大學》「格、致、誠、正」的詮釋,可知二者皆重視「內省」的功夫,因其理論受限於儒、釋二家根本思想的不同,故功夫有可通之處,亦有不可通之處。從二人對治心意的功夫次第安排上,可知陽明所要突顯的是道德主體(致知)的把握,致知的知是良知,能知善知惡,致知方能格物、誠意、心正,因此說「格、致、誠、正只是一事」,以致知為心性修養最直截、根本的功夫,至於其他的輔助,如靜坐等,都是為了凝攝心志的方便法。而智旭雖然也以「知」為明德之本,然而在意識尚未轉識成智前,此知是無法顯露其性,因此還須從格物功夫著手,破我、法二執,以成觀我、法二空。觀智旭援用佛教的名相詮釋《大學》功夫論,以佛教義理為主,兼採儒學義理為輔的方式來看,雖自言儒佛本非二家,但仍有序列先後之差異。此種文化教判,正是儒佛會通的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