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樹語言策略之哲學詮解──從漢譯《中論》之「說」字作線索
A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 of Nāgārjuna’s Linguistic Strategy: With Special Focus on the Term “Speak" (shuo) in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Mūlamadhyamakākarikā
林建德
本文從漢譯《中論》「說」字作線索,從「說」、「不說」、「不欲說」、「不可說」、「無所說」、「假名說」等探究龍樹語言策略之思想。首先從佛之默然不欲說法分析起,說明佛的不欲說法有兩個背景:一是法義甚深,另一是眾生根機不足;對此,《中論》顯示出「破」、「立」之兩手策略或兩面手法。在破的面向上,以不說、不可說來作遮遣,以破除眾生慣性之偏執;即凡事可說、可言詮認知的,皆在揚棄的行列,而最終達戲論滅、無所說的目的。但就另一方面而言,《中論》雖摧破一切,但亦有所安立,如「俗諦」、「假名」等概念的強調,即是空義下引導眾生所行的方便。如此,《中論》的「緣起性空」,猶如一把利刃的兩面,在此洞觀下,一切皆空不可說,故遮除一切,而廣破戲論,但也正因為空,「一切法得成」,所以也安立一切,而有世間假名、俗諦之施設;從中展示出既破且立、既立又破的佛法大意。可知,一切法在空義觀照下,皆為權說、虛說;無論如何地說,或說、或不說,都可視為是空觀下動態式權宜方便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