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經》(T210)譯於三國時代(約當西元222年),屬於漢譯佛典的草創時期,譯文詰屈聱牙難以理解,其中或有誤譯;本經在《開寶藏》雕版印刷之前歷經將近八百多年的輾轉傳抄,因此造成不少古典校勘學所謂的「衍、脫、倒、訛」等失誤。加上印度語系的《法句經》詮釋文獻並未迭譯成漢語,古德也未留下相關的字句註解,要貼切地詮釋或翻譯《法句經》(T210),顯得困難重重。
筆者認為,「校勘、訓詁、標點等基礎工程」與「跨文本對應偈頌的比較研究」是翻譯與詮釋此經的準備工作;前者用以求漢譯詞句的正確解讀,後者用以回溯印度語系源頭文本,以推求偈頌本意;本文稱此兩者的綜合運用為「校讀」,以別於古典校勘學的「校勘」。
基於此一考量,本文列舉少數經例來探討校勘、訓詁和標點的過程與細節,一方面藉助《一切經音義》(T1163)與傳統漢語文獻,另一方面追溯印度語系原典的可能用詞,用以提供一些字詞詮釋、異讀抉擇、篇章斷句等建議,作為《法句經》(T210)現代精校本或新版白話翻譯本的工作準則。
其次,藉由對應偈頌顯示問題詞句,以及造成此一誤譯的原因,並且以近代的《法句經》白話翻譯為例;顯示如未訂正誤譯,則有「所釋之義非其本義、所據之經非其本經」的問題。
最後,本文指出部分梵巴偈頌出現的分章差異,這也讓翻譯及詮釋《法句經》時,難以抉擇某些特定偈頌的起訖。
筆者希望藉此討論可以訂正《法句經》(T210)的詮釋與白話翻譯,也期待藉此類經例成為各本《法句經》校勘、校讀的討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