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義探源─以初期佛教文獻為中心
Exploring the Meaning of āyatana in Early Buddhist Literature
劉勁松
 
 
     「處」是初期佛教的核心名相之一,目前研究尚不充分。通過文獻回顧可知:學界對「處」的語義及義理內涵已形成諸多共識,但也有衝突,爭議的核心在於它是否包含無為法。此外,初期佛教對「處」所作的施設具有怎樣理論與實踐的意義,也是亟需學界回答的問題。本文根據初期佛教文獻,以學界的研究成果為基礎,對此進行研討後得出如下結論:
       (1)十二處是因緣法,無為法不是因緣法,所以十二處不應包括無為法。
      (2)處的施設具有理論與實踐兩方面意義:從理論看,明確了初期佛教的範疇;奠定了以有情為中心的思想基礎;構建了佛教認識論的理論依據;確立了佛教中道二元論的理論架構。
                從實踐看,明確了觀的對象、結果與內容,是解脫實踐的指導。
       本文的學術貢獻在於:從初期佛教文獻出發,確認了十二處不包括無為法的文獻依據。初步探討了施設「處」的理論與實踐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