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期/2008.12
唐代《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的譯傳與信仰
The Transl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Buddhoṣṇīṣavijayadhāraṇī Sūtra in T’ang Dynasty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是唐代一度流行的佛教經典,由經典內容觀之,此經最重要的特色是能兼濟生靈與亡者。此經諸譯本中,以佛陀波利譯本最為流行。據筆者考察,佛陀波利之譯本,與官方主持譯出的杜本及地婆訶羅本並無直接關係。此本文前志靜所撰序文之中,提及佛陀波利入五臺山遇文殊點化,求梵本入唐譯出流傳,乃至於其後再入金剛窟等神異事蹟傳聞,並非《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傳入中國之真實歷程。不過,佛陀波利所遇神異事蹟的出現,使得《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在代宗以後,除了因自身功能得以廣傳外,還能夠與五臺山信仰連結,進而相輔發展。
唐代《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自玄宗朝開始,在政教關係的轉變、信仰觀念與需求的調整,以及五臺山信仰的興起等因素的影響下,逐漸建立其發展脈絡。此經的流傳與發展,是因經典內容衍發的功能以及信仰方式,與當時社會對於信仰的需求與轉變若合符節。
筆者考察相關文獻,可見《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在玄宗以後流傳漸廣,寫經與陀羅尼的持誦,應是此一佛典最初的信仰方式,經幢的造立成為此經信仰最重要的活動,則是在流傳至一定的程度後,因經中關於建幢的功能被強調,才開始大量出現。至代宗以降,五臺山地位逐漸提昇確立後,始與五臺山信仰相連結。
唐代《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譯傳與信仰的發展,反映中晚唐以降,政教關係、社會結構、型態與民眾的思想觀念等層面的轉變,均影響信眾對於信仰的需求,也說明佛教的發展,無法置身於社會的脈動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