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西半部七世紀前後佛教藝術風貌──以《大唐西域記》與近代考古為依據
The Style and Features of the Buddhist Art in the West-Central Asia around the 7th Century: Based on the Da Tang Xi Yu Ji and Modern Archeological Findings
張文玲

  七世紀前後中亞佛教藝術的整體風貌,可說是呈現了佛教藝術成、住、壞、空完整的發展過程,即從早期以塔為中心的無佛像時代,到擁有巨大佛像、金碧輝煌佛寺的鼎盛期,進而到「諸窣堵波荒蕪圮壞」、「久絕僧侶」的衰敗期。本文所依據之研究資料除了玄奘《大唐西域記》外,還引用了中亞、印度、歐美及中國、日本學者的研究成果,以及筆者親訪中亞所收集之第一手資料。筆者歸納7世紀前後中亞西半部佛教藝術的風貌,並探討某些中亞佛教藝術造型的文化背景因素,本文較為新穎之見解,或為筆者提出草原文化與犍陀羅佛教造像之間的可能關聯,亦即從中亞地區深厚的草原文化背景中,去探討犍陀羅菩薩造像以及所謂「佛要金裝」-佛像的金彩裝飾之造像風格,其與草原貴族的衣著品味、審美價值觀之間的可能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