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莊嚴經論.安慧釋》譯注與考察 ——第十七品「供養」與「依止」
Study of Sthiramati’s commentary on the Mahāyāna-sūtrālamkāra-kārikā―Chapter 17: offering and refuge
蘇南望傑
 

  根據學界研究梵本《大乘莊嚴經論》(MSA)約成書於西元三到五世紀間,其著作者各有不同,大致上以彌勒、無著、世親三者為主。該論為印度佛教瑜伽行派闡述大乘菩薩道精神之主要論典,探究大乘二宗之一瑜伽行派思想之重要文獻。
  現存唯一的孤本──《安慧釋》在佛教發源地印度,抑或於藏譯及漢譯兩大佛教傳統,無疑是一部最為詳盡解釋《大乘莊嚴經論》的著作。《安慧釋》除了對《大乘莊嚴經論》共21品一一給予周詳的注解外,也特別針對各品間的關聯性具體說明其因果關係。各品內容結構嚴謹、思路清晰、釋文龐大,對於疑難段落反覆闡釋說明。
  同屬於《慈氏五論》之一《大乘莊嚴經論》,在藏傳佛教傳統上歸類為「廣大行派」之經典,對於藏傳佛教思想之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為寺院教育「十三部大論」或「通用大論」教材之一,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本文《安慧釋》第十七品「供養」與「依止」之譯注與考察有以下四點:
  一、導論部分將安慧之生平著述分析並整理,特別對於《安慧釋》之特色內容進行探討性研究。採用不同版本比對校勘、進行漢譯與注解之方法,同時比對《藏譯世親釋》、《唐譯》、梵本《大乘莊嚴經論》分析整理相互間偈頌、釋文等之異同。
  二、《安慧釋》與《藏譯世親釋》及《唐譯》在偈頌與釋文方面進行比對整理,同時對於三者完整內容進行比較,其內容結構上之異同進行對比分析及對照呈現。
  三、對於「供養」與「依止」內容在不同版本對勘的基礎上,以藏漢對照之方式逐字逐句進行漢譯並注解。
  四、針對《安慧釋》與《藏譯世親釋》及《唐譯》三者間之疑難字詞進行對照,並整理不同佛典之漢譯用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