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0年代初期的京都博覽會與古寺之參與:古寺及其場域內文物於近現代的意義轉化
The Participation of Ancient Temples in the Kyoto Exposition in the Early 1870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ignifcance of Ancient Temples and Their Artifacts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ity
早在1871年,即日本明治4年,京都地方人士便於西本願寺舉辦了明治時代的首次博覽會。會後,常設組織「京都博覽會社」成立,具半官半民性質,並於1872年舉辦第一回正式會事,會場為西本願寺、知恩院、建仁寺。雖然京都博覽會標舉「開拓新知,輔國富強」的目的,並未特別提出推動佛教文化之意圖,然而,因實質上有諸多古寺提出展覽品,並於初期以寺域作為會場,使得此會成為佛寺文物被新觀眾群觀覽的場域。在觀覽脈絡轉變之情境下,即使佛寺文物仍存於原來的空間,文化意義卻產生了巨大的變化。京都佛寺與所屬文物,原本的意義範疇存於信徒的宗教目的與本地文化圈的賞鑑傳統中,然因時代巨變,無論是新觀眾的加入,或是舊觀眾參與角度的改變,物件在知識體系中的定位迥然不同。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京都博覽會主辦單位有意吸引外國觀者,並擬定多種具體措施。觀察這些來自不同文化圈新觀眾的參與過程,更可見到寺院古物於新時代中意義轉變的軌跡。
本研究不以京都博覽會正式標舉之目標為限,而是仔細考察實際舉辦的細節。這些實質狀況,有助於辨析此類非以推動「美術」或「佛教文化」為主旨的新式活動,於定型化的文物編纂活動出現之前,如何促進古代文物被納入現代知識系統。
關鍵詞
京都博覽會、西本願寺、建仁寺、知恩院、東西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