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中後期禪宗諸系消長的再省察( 701-880)
Re-examining the Growth and Decline of Various Lineages of Chan Buddhism in the Mid to Late Tang Dynasty (701-880)
隨著敦煌文獻在二十世紀初的發現,現代學術意義下的禪史研究隨之展開,其中一項最重大的發現,即是跳脫出深植於傳統燈史裡的南宗本位,充分認知到南宗的正統法脈地位絕不似如燈史所言那樣,由五祖弘忍(602-675)透過傳法授衣所決定,反而是歷經好幾世代的相續經營,最終才從眾禪宗支系中脫穎而出。然而,儘管學人可以確定南宗禪在九世紀末幾已壟斷了禪宗傳承,但對其究竟是在哪個具體時點、通過什麼樣的途徑取得傳承上的優勢,迄今仍存在莫衷一是的看法。本文以為,現有成說雖然各有洞見,然在論證時多缺乏足讓讀者比較、判斷諸系盛衰的有效材料,致使有關論斷常蒙上一層想當然耳的色彩,因此擬回歸最為直觀的辦法,即設法蒐羅自禪門正統之爭展開的八世紀初,至九世紀末的主要禪系人員名單,復尋時序整理各系在不同時間段中的規模與分布狀況,以期建立起一個基本的諸系消長模型,最後再以此作為指引,設法從文獻中發掘能夠印證其興衰曲線的材料,嘗試提出更具說服力的假說。本文將主張,南宗禪的最終得勢,很可能是由會昌毀佛這一政治事件意外促成,換言之,此走向當非勢所必然,而更像是因緣合和的偶然結果。
關鍵詞
唐代禪宗、發展圖景、宗系興衰、地理分布、會昌法難